馬來西亞國立大學醫學院的解剖教學課程一直以來都面對教學遺體的不足,一般上獲得中央醫院分配作教學用途的大體都是一些無人認領的遺體或稱無名屍,尤其近年來私立醫學院如雨後春筍般紛紛設立,而無名屍又大量減少之下,醫學院不得不向國外尋求教學遺體的供應,但其運作模式又與醫療道德相抵觸,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教學規範。以馬來亞大學為例,曾幾何時其醫學院也曾使用無名屍作解剖及模擬手術教學用途,但因為來源十分有限,醫學院師生還在使用着已經用上了十幾二十年、大體已不完整的教學遺體學習解剖,再加上遺體沒有身份,很多時候學生會把遺體當作學習用具,提升醫學知識但無法提升醫學道德,更甭說可以讓學生學習尊重生命這堂十分重要的生命課程。
馬來亞大學與慈濟大學於2011年11月9日締結為姐妹校,為馬來亞大學引入台灣慈濟大學無語良師大體捐贈計劃鋪路。2012年3月23日,馬來西亞無語良師大體捐贈計劃正式在馬來亞大學推介,馬來西亞及馬來亞大學醫學院成為台灣以外第一個落實慈濟大學無語良師計劃的國家與醫學院。秉持著對計劃核心精神的守護與堅持,馬來亞大學無語良師計劃的人文課程內容大致上都參考慈濟大學的作業模式並以馬來西亞多元的種族、宗教及文化背景進行在地化的適當調整,以尊重多元的習俗與差異。
大體捐贈計劃推廣的第一年,馬來亞大學即有因緣在數月內獲得數個大體捐贈,並安排醫學生進行家訪及準備大體老師生平事蹟,於2012年6月30日開始進行馬來亞大學第一梯次的無語良師工作坊,專業與人文兼具的課程包括大體老師行誼簡介、大體啟用儀式、專業課程、著衣入殮封棺儀式、感恩會、送靈火化儀式及海葬等等。經過第一次工作坊的洗禮,無語良師推廣團隊即開始進行檢討規劃與執行方面的不足,讓接下來的工作坊執行得更順暢、讓大體老師家屬倍感安心、醫學生提升專業技術及人文精神、也使民眾對大體捐贈計劃更有信心等。
計劃執行了四年後,目前馬來亞大學無語良師工作坊的運作也已達致穩定的階段,推廣團隊在進行工作坊規劃的同時也一併進行評估參與無語良師計劃的醫學生在三種不同情況下的同理心指數,以進行相關的對比研究。這三種情況包括:(一)家訪前的同理心指數;(二)專業課程第一天完畢後也即是在大體老師身上劃下第一刀後的同理心指數;(三)感恩會及送靈儀式後的同理心指數。期待有關的指數在收集及分析過後,相關的研究報告在不久的將來能在權威的學術期刊進行發表。除了以上待分析的學術研究資料以外,無語良師推廣團隊也收集了所有參與此計劃的醫學生之心得報告,綜合所有報告所得的初步結論,參與的醫學生在圓滿完成工作坊後,對大體老師無私奉獻醫學教育、遺愛在人間的無我精神表示由衷的感恩,同時也敬佩大體老師家屬的大捨精神以圓滿大體老師生前的捐贈遺願,成就醫學界為栽培更多以病人為中心、尊重生命的未來醫師所作出的努力。參與過無語良師計劃的醫學生們對生命的意義會有更高層次的詮釋,對自己往後成為醫師所承擔的使命會有更深一層的註解,讓視病如親、以病為師的人文素養落實在往後的行醫生涯裡頭,將無語良師奉獻給學生們最後的生命禮物,讓愛繼續延續下去,造福人群。
對於大體捐贈者及其家屬,大體捐贈不是一個生命的驟然結束,而是另一段生命事蹟的開始。將大體老師慈悲奉獻的人文精神落實在醫療領域,以尊重生命為基石,灌溉以人為本的醫療新標準,栽培仁醫。
截至2016年4月12日,馬來亞大學無語良師計劃共進行了十五梯次的工作坊,啟用了五十位大體老師,受益的醫學生人數為五百四十位。作為馬來西亞無語良師計劃推廣團隊的一份子,我們相信由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於1995年于慈濟大學推廣的無語良師大體捐贈計劃,以化無用為大用的理念向民眾勸募,以至高的規格處理大體,並以感恩、尊重及愛的教育理念落實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醫學教育種子,已灑播在馬來西亞醫學教育領域的土地上。希望透過推廣團隊的持續耕耘與灌溉,讓這些醫學教育種子能在每個醫學生心裡萌芽,實踐仁醫的使命,讓無語良師無私奉獻的精神依然能夠透過這些未來醫師繼續傳承下去,撰寫馬來西亞人本醫療的新篇章。
謝添榮 ‧《馬來亞大學醫學系 ‧ 無語良師計劃》行政主任
2016年3月31日